涂劲军
2014-05-27 21:45
IP地址:成都市

【记者专栏】杨万国:记者的本分

作者:杨万国 新京报经济新闻部副主编

1776年,经济学之父亚当·斯密细致观察了英格兰一个小小的扣针制造厂。这里的10个工人,一个人抽铁线,一个人拉直,一个人切截,一个人削尖铁丝的一端,一个人磨另一端,以便装上圆头。要做圆头,又分成两三种不同的操作。装圆头,涂白色,乃至最终将扣针装进纸盒,都成为专门的职业。

斯密发现,在这样一个机械设备简陋的小工厂,10个工人如果勤勉努力,一日能成针12磅。按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,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,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。而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,不专习一种分工,那么,他们不论是谁,绝对不能一日制造20枚针,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。斯密认为,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,人民得以普遍富裕,是各行各业分工的结果。

可见,社会分工是多么重要,可惜,我们常常忘记了。

最近,新京报报道了北京“井底人”王秀青的故事。这位三个孩子的父亲,在北京的地下热力井穴居10年,干“黑洗车”的营生。报道后,市政部门立即用水泥封掉了井口。因为媒体的报道,导致王秀青们失去了住处,报道引来同行的质疑,一名媒体人称自己数年前就知道此事了,他认为:“王秀青们不需要媒体关注。”

细察媒体人此番争论,缘于多数人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本分是什么。记者,按照中国职业分类大典,属新闻工作者,是中国1838个职业的一种。记者的职业本分就是为社会采集、报道新闻。

王秀青穴居井底10年,从一个记者知道这件事的第一刻起,他的职业本分就是把王秀青的命运以最公允、最真实的原则告诉读者。至于报道之后相关社会组织的反应,那是另一层面的社会分工:市政局可能捣毁他的“家”,民政局可能救助他,城管局可能取缔他的“黑洗车”营生,而某个公司可能给他提供一份合适的工作……

凡此种种,构成了社会的分工。市政局在判断是否允许王秀青们穴居井底方面,显然比记者专业。只要这些分工都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,遵从各自专业的判断履职,最终的方向会是产生好的结局,而不是相反。

在我国的现实中,记者职业被赋予过多的角色幻影。面对报社门口常有的访民,各种纷至沓来的举报信,记者常常混淆了自己的角色,以为自己是慈善工作者、检察官、法官,抑或心理按摩师。

试想,如果一个警察在抓逃犯前,先考察其幼子是否需要慈善组织介入援助;一个记者在报道穴居者之前,先查查此人是否是逃犯需报于警方;一个法官在判案前,先思考一下此案的新闻性,进而去撰写有新闻阅读品质的判决书,社会分工会多么紊乱,岂能不乱套?

如果一个记者把自己当做慈善人士,把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求助信息登在报纸上,或者把自己当做法官,在报道中追求法律条文的完整赘述,而不是新闻作品的生动和翔实,那这个社会的新闻产品一定类似斯密所观察的——没有分工生产的扣针,质量粗劣堪忧。同样,如果一个记者面对读者理应知道的新闻刻意隐瞒,既是不职业的表现,也与社会分工的原则抵牾。甚至,是对读者的怠慢和渎职。

发布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@2023 shenlanhu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邮箱:1956285028@qq.com 蜀ICP备19030140号-3 深蓝汇 版权所有
风险提示:深蓝汇里任何用户或者嘉宾的发言,仅代表个人观点,与深蓝汇无关,投资决策需要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。